訪談者| 施佳君、陳燕妃
【本篇內容為2017年橫街工作坊學員調查成果,並在2017.07.02-07.16於鹿港恆生堂展出】
森村米行的由來
民族路上有多家米行,可從每一家的故事窺見鹿港米行的發展史。
位於民族路及復興路的交叉口,米行店名取自老闆溫森村本名。每逢拜拜過節或孩子滿月,鹿港鄰近地區的人們總會想到「阿森仔油飯」,指的就是這裡!
老闆兒時和阿公住恆生堂附近,近70年前(1949年)其父溫定開始經營米穀事業,涵蓋碾米工廠(臺語:米軋bí-ká)及零售店面,店名為「和豐」,森村老闆與另外三兄弟延續父親事業,在民族路尾分別接手經營碾米及零售事業。約1967年森村老闆獨自開立「森村米行」,專職米的零售,而原本的和豐改名為「新和豐」,在鹿和路延續溫家的碾米事業。
無心插柳的油飯
森村米行的米來自彰化埔心,好吃價廉、品質又穩定。老闆與妻子憶起50年前,一天可以賣出18石米(1石=10斗),店內兩包為1石米。但現今人們飲食慢慢改變且買米通路多,一樣的量可能要賣一星期。於是約莫40幾年前(1970年代),森村米行因應市場變化,加賣油飯、菜頭糕等,端午佳節販售肉粽,沒想到油飯因而成為在地人對這家店的印象!
老闆從小在牛墟頭聚落長大,父親與兄弟皆從事賣米事業,對於牛墟頭米行的故事、地方的發展與變化感受良多。他回憶當兵退伍回家時,當時正開拓鹿港第一條五米寬道路,人稱「五米路」,即現今的鹿東路,這也是發展的一大象徵,直至現在老一輩仍習慣稱鹿東路和復興路交叉口為「五米路頭」呢!
米行目前由森村老闆的兩位兒子接手,新一代將扛起重擔,繼續為鹿港米業寫故事!
橫街博物館介紹
橫街博物館源於「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定義,從室內走向人們生活的社區。我們以牛墟頭聚落為範圍,藉著與社區相處,發掘不同世代在此地生活的故事並重新喚回漸被遺忘的地方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