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者|林純瑜、張家豪 林晏菱 施冠宇
【本篇內容為2017年橫街工作坊學員調查成果,並在2017.07.02-07.16於鹿港恆生堂展出】
下午三時在萬壽路與民族路路口,都會停著一台餐車賣著蔥油餅,背面的三角窗位置是「阿彬鞋行」,圍繞鞋行的L型空間是有著兩個出入口的「雅士西服」。
見證鄰里變遷的雅士西服
雅士西裝師傅黃公榮先生,四十年前在中山路開店,西裝的織標仍標示著「鹿港鎮 中山路」。師傅說道,剛搬到牛墟頭時,晚上外面有夜市,非常熱鬧,但五、六年後攤商越來越少,最後夜市結束營業。附近有天喜市場,另一邊的路口建築物上仍可看見這四個字,一開始還有菜販,不過因接近第一市場,沒能成功聚集攤販,但只要提到「天喜市場」,當地居民還是知道這個曾經要變成市場的地方。而更早之前,這裡是個魚池,總共五個魚池分佈在此,一直延伸至民俗文物館前呢!
訂製服的溫度與沒落
1973年開業,黃師傅從事西服有五十幾年經驗,十幾歲時跟隨師傅學習,當時從打掃環境開始,基本的掃地、擦玻璃、燒材火(熨斗用)、打糨糊等等,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現在店內沒有學徒跟隨,這是師傅預想到的情形,因為從三十幾年前的休閒成衣興起時,鹿港還有近五十間的西服店,現在還有營業的只剩四、五間。科技進步,機器設備慢慢取代許多人工可以做的事,加上台灣人習慣以休閒服飾出入各樣場合,以及「快時尚」的風潮讓消費者為之瘋狂,現在要投入手工市場的人非常稀少。目前店裡布料在展示櫃上,師傅打算這些布料賣完即結束營業。開一家店有不便之處,很難到處跑,需要有個人一直待在店裡,所以過一、兩年,預計要關店。看著黃師傅用手縫方式,以四股紗線縫上紐扣,邊說著,這樣會比成衣堅固許多!從西服店裡感受得到傳統手作所灌注在衣服上的溫度。
捨不得的不只是師傅,老顧客也擔心日後手工製衣服的消失。住這裏三十年載,面對成衣市場的衝擊,老師傅要慢慢地收起在橫街上的西服師傅身份,以更輕鬆的方式,繼續在這裡生活。
橫街博物館介紹
橫街博物館源於「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定義,從室內走向人們生活的社區。我們以牛墟頭聚落為範圍,藉著與社區相處,發掘不同世代在此地生活的故事並重新喚回漸被遺忘的地方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