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者|林純瑜、張家豪、林晏菱、施冠宇
【本篇內容為2017年橫街工作坊學員調查成果,並在2017.07.02-07.16於鹿港恆生堂展出】
這間修改衣服兼賣縫紉雜貨的店,已經經營三十幾年頭,以前只是一般住家,現在的門口位置,原本是亭仔腳,前方也沒有路,只是一個很寬闊的廣場。後來民族路開路後,住家也往前建,亭仔就不見了。
老闆小時候常去興南戲院看電影,當時附近有兩家柑仔店,有一家現在還開著,另一家老闆比較常去的已經收起,蓋成一般住家。帥氣的老闆總是坐在店門口的車縫機桌子旁,隨時有人需要修改衣褲,就可以開啟開關,立馬開工。
琳瑯滿目的鈕扣盡在心中
一踏進店裡第一眼看見的是老店的陳舊佈置,左側牆收納著各式紐扣盒,盒上的字是使用麥克筆手寫,旁邊木層櫃裡放置的就是老品牌「金虎標」的車線,每個顏色都各標上屬於自己的編號,當客人拿著想要的顏色進來詢問,坐在前方的老闆娘不用看就可以直接念出數字編號,相當熟稔。
橫街最日常的生活樣貌
橫街的居民互相認識,老闆常常騎著後座綁著童椅的鐵馬,走街串巷,斜對面巷子裡的西服師傅,也常常來這裡找老闆聊天,說著老闆31歲在海軍艦隊的模樣很帥氣。
老顧客常常拿著自己的褲子,說要改小一點,老闆立刻明白,回說褲檔收些進去就好;年輕顧客背著包包,說著這邊破了怎麼修改,老闆馬上回應車縫進去些就好。老闆熟能生巧,像魔術師般,迅速把破舊的衣物變身成可以正常使用的狀態。老顧客也知道自己需要的材料放哪,如果剛好遇到老闆在忙 ,便說著自己來、自己付錢,老闆也抬頭看一下、說了一句「好!」,又繼續車縫剛剛拿進來修補的衣褲。
時而忙碌,一間小小的店擠滿了等待修補的顧客;時而悠閒,老闆不斷切著電視在看。這裡的一切充滿著生活感的氛圍,老顧客都是老朋友、老鄰居,隨時小聚會,彼此緊密連結,成為橫街生活的光景。
橫街博物館介紹
橫街博物館源於「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定義,從室內走向人們生活的社區。我們以牛墟頭聚落為範圍,藉著與社區相處,發掘不同世代在此地生活的故事並重新喚回漸被遺忘的地方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