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圓的發源地在彰化,而在鹿港,肉圓則是稱為「肉米回」,常以臺語發音,「米回」字國臺語都念作「ㄏㄨㄟˇ」,這是因為肉圓的組成是由肉圓皮包著裡面的肉塊餡料,形狀很像「回」這個字。鹿港就有一間已經傳承到第四代的肉圓老店,至今仍遵守著第一代的工序,就是希望將這在地人記憶中的好滋味,繼續傳承下去-大頭肉米回。
「大頭」的由來
大頭肉(米回)老闆黃大哥口述:大頭肉 回源自於百年前,當時曾祖父肩挑著擔子,擔子的一邊裝著小火爐,爐上放個小油鼎,另一邊放著食材與器具,穿梭在鹿港的大街小巷中叫賣著:「肉 米回~」,走到哪賣到哪的行動小攤,令人非常佩服!而這個肩挑著擔子四處做生意的方式一直流傳到黃大哥的父親,也就是這家店的創始者:大頭。
大頭肉圓
大頭,是黃大哥父親的綽號,由於大家都不知道黃大哥父親的本名便以此稱呼他。在以前興南戲院、亞洲戲院的年代,這間店由高雄炒羊肉承租,租約到期後改由黃大哥的父親承租,從此大頭肉米回開始以實體店面經營。店內至今仍掛著鹿港書法家吳肇藩先生的筆墨「大頭肉圓」,此為開店時吳先生的贈送之禮。(吳肇藩先生為大頭肉 米回對面診所吳肇基醫生的哥哥。)
Q 彈的肉圓
以前挑著擔子時只有賣肉米回與丸子湯,後來有了店面便增加米糕、排骨湯讓顧客有更多的選擇。店內的糯米取自於隔壁的德興米行,而肉米回的皮以糯米與地瓜粉調製,再慢火油炸而成,相當Q彈。雖然幾年前的一場意外讓黃大哥的父親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但這個在地的美味,會由黃大哥和他的家人們接手傳承下去,讓這個在地人記憶中的味道繼續飄香。
橫街博物館介紹
橫街博物館源於「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定義,從室內走向人們生活的社區。我們以牛墟頭聚落為範圍,藉著與社區相處,發掘不同世代在此地生活的故事並重新喚回漸被遺忘的地方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