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從2012年是第一次參與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現為「全民社造」)提案,那時候因為還沒什麼社區經驗,提案的內容都太過異想天開,所以第一次提案只得到參加獎。但也因為有了第一次的挫敗經驗,才有後來保鹿運動從撿垃圾開始的社區參與行動。緊接著2013年的提案「社區紀錄片培訓課程」開始到今年總共連續七年提案(除了2018年因為在單車環島推廣今秋藝術節沒有提案之外),因為每一年提案讓鹿港囝仔的夥伴們可以一年一年的展開對社區的觸角,成立了保鹿運動協會,也開創青年參與社區的想像。
這些年在全民社造的提案,幾乎見證了鹿港囝仔與保鹿運動兩個組織的進程與成長,同時也確立了這個夥伴組織的兩大主軸,一個是文資保存,一個是減塑生活!而今年的提案也延續著這兩條軸線發展,同時因為有了幾年下來的文資保存與減塑經驗,所以有了更務實及更具創造性的做法。今天就要來跟大家分享幾天前在台中世貿的提案內容,以及聊聊接下來的願景。
老屋分解式
記得不久前邀請聚珍臺灣總監 – 王子碩老師來鹿港,分享古寫真上色的新書與經驗時,令人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句話,而且也因為2015年投入鹿港金銀廳保存運動,開始深入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議題,因此特別有感觸。
在此之前巴黎聖母院失火引起世界的關注,湧入無數的善款協助重建,而且許多台灣人也在臉書上發聲關注、重視。在台灣每年有無數的老建築因各種原因默默消逝,但是卻無法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與重視。2016、17年參與彰化老屋的搶救行動,發現怪手進入老屋後才開始關心,已經危在旦夕。有感於迫切的現況,我們希望透過分析並解構老屋身上的各種裝飾元素,與老屋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在城市裡老屋與我們的關係。
簡報的一開始,我舉了乘載自己兒時記憶的外婆家當例子。2011年的冬天,因為家族長輩過世後,需要處置家族財產,而拆除了存在八十多年,由外曾曾祖父起造的三合院。曾經還浪漫的以為,返鄉可以跟記憶中的老屋慢慢變老,但一切都只能成為回憶。拆除那天外婆很是無奈,自從嫁到外公家就是在這棟三合院裡生活著,而當你發現記憶是重要的,就算一片門扇你也會想要保留。
這之後又以2015年的百美香飯店(台糖和美車站)、2016年彰化市農業穀倉、頂番派出所、2017大新鳳梨商事株式會社等(後續有機會再一一寫出各場保存運動的故事),近年參與的文資保存案例。一直到2018年彰化振豐源商行的保存時,走上街頭向更多的大眾訴說老房子的故事,因此我們製作手繪看板道具、空拍關係圖、今昔對照圖等,同時也在彰化火車站前連署保存,發揮群眾的力量全國集氣,最後讓「彰化振豐源商行」可以有縣定古蹟的法定身份保存,也很感謝當初提報保存的彰化鐵路村再生協會。
然而並不是每一棟老房子都有機會有如此大的動員與關注,以及有條件成為法定文資。所以我們便開始思考保存記憶中老屋的各種可能性
「在記憶中的老屋消逝之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老屋分解式》計畫我們有三個階段的任務要進行。
第一階段「巷弄裡的攝影展」
透過在街道巷弄裡的「攝影展」的呈現,讓觀展民眾可以產生對老屋的好奇心與共感。展覽的作品則以巨觀的「空拍」作品與微觀的「特寫」來呈現老屋的多重面向與價值。展覽空間利用鹿港巷弄的特性,民眾在觀展的同時也已經走進了老屋所組成生活聚落裡。本次展覽為「2019今秋藝術節-移住今秋」社區策展的一環,除了藝術節本身的宣傳效果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藝術節志工的協同參與,讓老屋的美能夠以不同面貌呈現。在參展同時也開始招募下一階段的工作坊學員,為老屋紀錄培訓暖身。
展覽時間|2019年8/31(六)~9/29(日)
展覽地點|板店街實驗空間(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32號)
展覽攝影家|陳偉哲/攝影、張安儂/空拍
第二階段「老屋紀錄工作坊」plus「老屋記憶資料庫」
工作坊在於培養民眾,對於老屋的「觀察力」、「紀錄力」、「創造力」,課程預計以10堂課作為規劃,計畫招募20名學員。同時也期待在工作坊之後可以展開更多,對於老屋的關注與紀錄,並且建構一部線上的「老屋記憶資料庫」,讓更多民眾可以一起把台灣的記憶拼回來。工作坊的調查紀錄範圍,以《鹿港市街》為主要,但也鼓勵學員在課後以自己居住的城鎮進行調查,一同透過課程進行討論及建構資料庫。
1. 「觀察力」
當我們發現街上的老屋,雖然看似殘破卻同時顯得「獨特」,但由於背景知識不足之故,討論往往只能停留在這個階段,而觀察力的養成就是在彌補這樣的缺憾。課程安排將從建築樣式、裝飾風格、磚瓦材質、構建型式等方面來做系統性的培力,邀請有建築專業訓練、又有現場觀察實務經驗的凌宗魁老師(紙上明治村作者),以及王子碩老師(臺灣古寫真上色團隊,將黑白老照片透過數位上色,而找到更多老屋存在的時代的訊息)兩位老師帶出對於老屋的觀察不可忽略的細節,以及再觀察過程中能夠挖掘出更多訊息與故事。
2.「紀錄力」
走訪街上觀察老屋,若沒能留下紀錄,記憶往往就在老房子消失的那一刻一起不見了。在這個數位工具普及的時代,紀錄媒材更方便取得,若能善用紀錄工具便是事半功倍。紀錄力的養成,邀請有多年老屋現場紀錄經驗的陳偉哲與張安儂兩位老師,透過空拍攝影的視野可以看清楚老屋與城市發展的關係,以及紀錄老屋外觀時應該注意的光線角度、材料元素等細節;另外除了影像紀錄外,更邀請多年建築手繪經驗的徐逸鴻老師(木也建築講堂創辦人、古建築文化地圖繪者)來教授老屋的速寫紀錄。
3.「創造力」
老屋身上的裝飾,不管是線條還是符號,都在在凸顯了一個時代的美學,也代表著走過那些年代人們的記憶。而人們往往是看到那些妝點,而想起往日時光的美好。而生在現在的我們又可以如何運用這些老屋身上的元素呢?而這些元素又可以為現在的我們創作什麼新的想像呢?創造力課程邀請以老屋元素進行創作的繪師葉佳緯(理想鄉、台灣建築故事繪本創作者),以多棟老屋元件集合而成的繪畫創作聞名。
課程過程中學員們實際的產出為「建築立面、裝飾元素的速寫與插畫紀錄」、「鹿港老照片數位上色(這個單元計畫與鎮公所授權合作)」、「主題街區的空拍影像紀錄」、「老屋專題影片」。
4.「老屋記憶資料庫」
工作坊課程的後半段才是主要工作,以分組分工的方式進行調查並建構完整的資料庫資訊,方便更多想了解老師過去時光的民眾可以查詢及應用。資料庫預計將成果及老師們上課的精選與文字紀錄,建置在網站上。
第三階段「校園社區應用推廣」
工作坊培訓課程結束後彙整各組成果,並將其成果整理成教案,帶到社區及鄰近的校園進行分享。教案內容以「空拍影片」、「教學簡報」、「實體元件」、或「實地踏查」等形式進行分享,並且在每次上課分享之前,工作團隊先走訪學校及社區鄰近的市街進行粗略觀察,並且在上課時加深學員、社區居民的連結。另外與鹿港長期合作的學校(如:鹿東國小)進行《專案課程》設計,從老街區踏查老屋,觀察立面元素,在進行繪畫創作。
《老屋分解式》計畫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希望能透過執行的過程,與更多老屋愛好者交流經驗,同時透過資料庫的建構,讓關心鹿港老屋的朋友們,可以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藉此去感染更多人,讓地方的居民找到與自己家鄉老屋的連結,發現老屋身上的那些美好。
文化資產的意義是它乘載了歷史和文化變遷的過程,是生活的脈絡,也是認識家鄉的開始。特別是在鹿港,是台灣發展最早的地方之一,擁有的文化資產與生活方式是獨特的。我們期許透過號召在地居民一起蒐集整理相關資訊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家鄉的獨特魅力,他們是如此美麗而優雅的,進而讓更多人理解重視這些老屋的現況,願意一同為了保存地方文化而努力。
文章中提及欲合作之人物、學校、社區等單位僅為暫時設定,確切合作關係待計畫案過關後,再展開聯絡。
全民社造人氣票選活動
雖然這個項目的計分只要250票就可以達標,但如果各位老屋控大大們可以協助持續往上衝的話,拿到最佳人氣獎,還可以有機會有影像專訪,讓更多人知道老屋保存的議題喔!
大大們衝吧,繼續飆高票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