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在地刊物|保鹿月事|第二期(上)
保鹿月事第二期於2016年6月10日發行,在網站中將實體刊物分成上、下篇呈現,上篇當中將分享一場在彰化武德殿發起的「文化起藝」,為金銀廳、高賓閣、農業倉庫、武德殿等這些具文資身份卻被閒置的古蹟策展;曾經短居在鹿港的製琴師敘述著製琴時的心境,還有由萊兒費可的聯展預告-鹿港囝仔遊日本?
文化起藝
文/張敬業
春夏之際,和煦春風轉換成熱焰夏日,平靜的日子也跟著躁動起來!四月中旬將近百年的彰化市農業倉庫被無預警的拆除,在民眾衝向怪手鐵爪下的阻擋,保留住了三分之一的農倉殘蹟。之後,五月一日搶救民眾共同發起的尋米市集活動,試圖讓更多地方居民參與與理解文化保存活動,以音樂表演、影像策展、建築模型、創意市集等等,讓文資保存的議題不再生硬,而是它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彰化關心文化的志士們因而集結,希望能夠結盟擴大參與層面,將文資議題變成日常性,而非事件型或議題型的組織,雖然筆者的理想是在地性的社區型組織。因此決定在5/28這天,搭著「賴和音樂節」的順風車,於「彰化武德殿」揭竿起藝。鹿港囝仔的夥伴與聯盟的成員,共同為金銀廳、高賓閣、農業倉庫、武德殿等四座,雖具有文資身份卻被閒置的古蹟、歷史建築製作大海報、模型、歷史影像等進行策展。
另外當日早上「彰化劍道委員會」進行劍道演練與體驗活動,以反映場所精神;下午則由「紙戲人繪本音樂劇場」打開對歷史空間的想像,而扮演紙戲人的筆者更把訴求的四棟建築,巧妙融入故事當中,透過故事傳達文資保存的重要性。
文資保存是地方民眾如何看待自己與如何認同的重要一步,當我們從與政府、利益關係人爭取,轉為讓更多民眾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保存就不再是搶救行動,而是社區的集體意識,期待下一回的文化起藝!
製琴二三事
文/邱典暘
製琴是一件沉默而且靜謐的事。
偏偏完成之後,又希望她一鳴驚人。
所以我總覺得製琴本身是一件相當衝突的事。
如果說,帕格尼尼是用靈魂和魔鬼交換了炫麗的,非人的演奏技術,那製琴師一定是簽立了某種古老而神秘的契約,或是一種咒術,讓人起床時想著:不知道琴漆乾燥的狀況如何了?吃飯時想著:這顆琴頭要用什麼樣的風格呢?睡覺前想著:明天一定要完成低音樑的密合!睡夢中夢到自己正在刻F孔……就連已經正在做琴時都想著製琴這件事!對一件事物保有純粹的狂熱,是一種享受。
當然,前提是這一切都是自願的,就像所有的「技術者」們,將意志與體力,甚至生命,奉獻給了工藝,我們不斷努力,成就專業,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鑽研,直到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直到再也推不動刨刀,看不清琴角鑲線的接縫是否密合,即使知道也捨不得放下手中的琴橋與音柱……。
「在科學思維中常常伴著詩的因素,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想像過程。」—愛因斯坦。
製琴工藝累積了數百年來人類對音樂的渴望,為了能使樂器發出更好的聲音,我們努力鑽研材料科學、力學、音響學、數學,前人不斷的樹立起高牆,尚待後人的努力來打破,製琴工藝數百年來的歷史與精進,證明了人類之所以異於地球其他生物,就是因為我們絕不可能僅止於「滿足生存需求」。追求美,是你我生而為人的天性。
日本聯展預告
文/John (吳政樺)
「鹿港囝仔遊日本?」這場展覽是萊兒費可唱片-小藝廊首次挑戰的新嘗試。
試著要在一場展覽的籌劃與展出的過程中,同時完成一本Zine,也就是一本特定主題的愛好者雜誌。
展覽的主體是一段關於日本的旅行,不過由十位一起參與這段旅行的人,以自己的平面影像創作與文字寫作來詮釋旅程中最想分享與探討的主題。每個人來自不同的生長背景、工作專業和人格特質,所以在對於同一段旅程也許會有非常不同的感受與觀察。透過圖文作品在展覽空間中展示,讓參觀展覽的人可以搶先閱讀這本「一期一會」的專刊,感受一段旅行也同時認識十位新朋友。
除了閱讀、欣賞圖文影像作品以外,如果你也被他們述說的這段旅行,勾起了回憶,如果你也正好曾經有過一段這樣的旅行,展覽的現場也將讓參觀者也有機會將自己的旅行圖文創作,一起加入這本正在編輯進行中的小雜誌。當展期結束,這本融合旅行、故事與展覽的特刊,就能正式的完成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2016 鹿港反杜邦30週年,破浪人巡溪記|保鹿月事 Vol.2
繼續閱讀上一篇|從鹿港金銀廳到彰化市農倉拆除之後|保鹿月事 Vol.1
本文照片來源|保鹿運動協會
編輯群|張敬業、邱典暘、施佳君、張安儂、粘雨馨、李芳瑜、王麒愷、吳政樺
排版&美編|王柏仁、李佳穎、林純瑜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
發行日|2016.06.10